找到相关内容698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学境界论与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

    的集合体。关于心识,小乘仅说六种识,大乘法相唯识学则进一步深掘潜意识层,说八种识或九种识。第七为末那,第八为阿赖耶识,第九为阿摩罗识,功能各不相同。前六当中,意识的功能最为重要,它不仅可“...存在的物理世界。禅思作为“如实知自心”的方法,又被称为“心学”、“意学”。  从缘起论出发,佛学用根——境相统一的“三缘和合”模式来说明世界万物。“根”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“六根”,相当于人的六...

    程相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3558399.html
  • 禅宗的心灵之道

    转成任运无碍的“成所作智”,第六(意识)转成毫无分别的“妙观察智”,第七(末那)转成视诸法没有高下的“平等性智”,第八(阿赖耶识)转成清净圆明的“大圆镜智”。通过转识成智,人便证得了佛果。但...无边处定、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。大乘佛教则发展了更多的禅定的方法,如念佛禅、实相禅。在中国佛教实践中,人们也使用了一些禅法,最突出的如五门禅法(数息观、不净观、慈悲观、因缘观、界分别...

    彭富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2158711.html
  • 佛法蠡测

    ,是理性的认识。小乘只讲六个。大乘讲有八个,把小乘讲的六个,称前六。此外,加第七末那,第八阿赖耶识。第七、第八,都有特殊的内容。了别义,在七、八两个上不是主要的。,是由能、所...的根源。佛说五蕴,在启发我们认识主观上执我执法的错误。蕴,积聚义。五蕴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。一、佛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,是由五蕴积聚而有的。唯有五蕴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绝对找不出一个什么我。二、二乘依据...

    明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14959241.html
  • “理性”与“觉性”——中国佛学与宋明儒学的一个公共话题

    上。  [6] 《杂阿含经》卷12,《大正藏》卷2,第85页上。  [7] 《杂阿含经》卷12,《大正藏》卷2,第85页中。  [8] 依唯识学,第七末那为自我意识,其实亦指十二因缘中之“爱...“无明”亦为“不觉”。由“无明”—“不觉”缘“行”,由“行”缘“”。此“”承接“无明”而来,其实亦等同于“无明”。而“”便是今生这一“个我”的成因与主宰。然则,就每个个人之为人而言,既缘出于“...

    冯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60259502.html
  • 文珠法师:六道轮回

    视觉神经,听觉神经,感觉神经等。其次是第六意识,此意识是人类思想,意志,情感等心理的总汇,人的一切心理作用,都建立于此意识。至于第七末那,是私我的代表,一切我见,我爱,我慢,我痴,无不导源于是。还有...第七和罪恶的第六所作的善恶业力牵着走;犹如醉汉,不辩邪正真伪,仅凭七所幻起的错觉而分别取舍,喜怒无常,因而贪、而嗔、而痴。由于贪嗔痴的心理毒素策动身口,而杀、而盗、而淫,而妄言,而两舌,而恶口,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64159527.html
  • 牟宗三的佛学判教及其内在理据

    。在阿赖耶系统中,一切境识皆由阿赖耶识变现而成,此即为阿赖耶系统之缘起法。牟先生言:“见识与相识亦可以说都是本所似现而分化的相。见识是它所似现而分化出的主观相,相识是它所似现而分化出的客观相。此两相既皆是‘义’,则本之被名曰‘义识’似亦可被名曰‘相识’,即一切所似现之主客观之相皆由之而似现也。”(注12)本即是阿赖耶识,见识即是第六意识与第七末那,相识即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前五,无论...

    赵卫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2959611.html
  • 中国隋唐时期的儒、释、道哲学

    宗不满足以前佛教哲学 把人的主观认识能力、作用只限于六种识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他们 开始建立八种识。第七种识叫做“末那”,第八种识叫做“阿赖耶”。八种 根据它们的主要特点分为三类,前天(眼识...藏”的意思。至于“执藏”,就是指第七执着此以为自我。  ②三性说。三性说是法相宗对于诸法实相,即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性、本  相的根本看法、也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形成及其本质的根本看法。法相宗认为 一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3959622.html
  • 梁启超:关于佛教心理学浅测

    。前表所列色法、心所法、不相应法,乃至无为法,都是所认识的,即心法,亦称心王法,是能认识的。  初期佛教,但说六,后来分析愈加精密,才说有第七的末那和第八的阿赖耶识。今且先讲六。  六是眼识...异,谓集起故名心,思量故名意,了别故名。”  《顺正》是小乘著作,虽示立六、七、八等名目,其义实与后来大乘唯识家相通。集起的心即第八,思量的意即第七,了别的即第六。  为什么要立出这许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0759646.html
  • 《红楼梦》的哲学架构——佛道合一的原型母题

    分为八类,即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。前五是对具体对象的感性认识功能,第六种识是认识主题的概念分析和抽像功能,第七末那是一种我执作用[7],第八阿赖耶识是生起前七的基础[8]和一切法...呈现自我;第七倚仗阿赖耶识的见分或种子为“我”,生起自我意识,并产生种种烦恼。按照其理论,众生的阿赖耶识及其种子的不断活动牵引众生不断轮回。当人的显在意识生起时,阿赖耶识提供关于万法的知识;而人的一切...

    Ming Li(博士)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51360000.html
  • 儒佛异同论

    ——内执着乎我,外执着乎物。厄制之势盖在物我对待中积渐 形成。它成于积重难返之惯性上,一若不可得越者;然果我执之不存也,尚何厄制可言 乎?   我执有深浅二层:其与生俱来者曰“俱生我执”,主要在第七... 梁漱溟全集》第七卷。现据《全集》文本收入本卷,并校正个别讹误。)   作者附记:我于1966年8月24日在所谓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被红卫兵小将抄家,一切衣 物书籍荡然无存,并迫我从北房移小南屋栖身。...

    梁漱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75160142.html